預拌混凝土是一種人造石,由礫石或卵石與砂混合,以水泥漿為主要膠凝材料粘結而成。它可以塑造成各種結構形狀,如梁、柱、板、基礎等。,可以制備成滿足結構性能要求的不同強度等級和性能,可以與鋼筋、預應力筋、增強纖維等結合使用。形成工程結構,因此它已成為當代建筑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主要結構材料。
隨著技術的發展,減水劑出現后,預拌混凝土的制備已成為現實,混凝土日益向高強高性能方向發展;20世紀90年代,人們認識到磨細摻合料的作用,逐漸重視結構的耐久性和壽命,導致混凝土向高性能發展,在施工技術上,向大流動性泵送方向發展。
混凝土是一種水泥基多元復合材料。配制混凝土時,各種元素的增減和比例對預拌混凝土各種性能的影響有其內在的規律,如水灰比和強度的規律,以及其他文獻中零散的關于灰比和覆蓋系數的討論。
在預拌混凝土技術向高強度、高性能、高流動性泵送施工發展的今天,有必要探討混凝土配合比中各要素的協調性與混凝土和易性、強度和長期性能之間的關系規律。
配制混凝土有一個概念,就是砂漿填滿粗骨料的空隙后要有一定的剩余量,以利于混凝土的流動性。砂漿體積與粗骨料空隙體積之比稱為砂漿剩余系數。如下式所示:
A=Vm/Vg,其中:
砂漿剩余系數;
VmI為砂漿體積(L);
VG-I是粗骨料的空隙體積(L)
砂漿剩余系數越大,混凝土坍落度越大,流動性越好。干混凝土的砂漿剩余系數只有1.1左右。
1.坍落度為10-30毫米的低塑性混凝土的砂漿剩余系數約為1.3。
2.坍落度為70-90毫米的塑性混凝土的砂漿剩余系數約為1.5。
3.坍落度為130-150mm的流動性混凝土的砂漿過剩系數約為1.7。
4.坍落度為180~200mm的高流動性混凝土的砂漿過剩系數約為2.0。
預拌混凝土配合比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和分析。從這些規律中,我們可以初步得出配制高質量混凝土應遵循的原則。
首先是盡可能降低漿骨比,即在滿足混凝土和易性、強度等各項設計性能的基礎上,盡可能降低漿體含量,增加骨料含量。
減少預拌混凝土量的主要方法是減少單側用水量。當水膠比不變時,水泥和外加劑的用量也會減少,從而達到降低泥漿含量的效果。同時,可以通過減水劑、減水劑和增加粗骨料含量來實現。